|
为什么堵车的时候总觉得旁边的车道更快?——人们总是更关注超过自己的车辆,而不是被自己超过的车辆…… 经常在路上开车的你是否也会想:为什么总是旁边的车道更快?为什么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要被堵车搅得心烦意乱?为什么会在路上遇到那么多不知所措的新手?
“不好意思,堵车了!”这句话几乎和“你好”一样成为了日常见面的问候语;当你初次到一个城市时,印象最深的往往就是交通。
事实上,交通早就成了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天气预报,人们甚至更关注路况信息;交通不仅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还体现出人文特点。
在路上,也许你体会到的只是拥堵或速度,但在《开车经济学》的作者汤姆?范德比尔特的眼里,路上充满了奇妙的逻辑和有趣的现象——如果堵住路口的是一个女司机,那么会有更多的人鸣笛;如果造成堵车的司机贴着“新手上路”的标贴,对他鸣笛的人会更多;同样是堵塞路口的交通,吉利会比奔驰招来更多的鸣笛;在停车场时,男司机往往是随便找一个车位,而女司机则会在停车场里转来转去,直到找到她最喜欢的那个车位为止。
作者从行为经济学、应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角度,解释了日常交通行为背后的身体、心理和技术因素,进而解释了“交通是如何运作的”、“我们为什么这样开车”以及“我们的驾驶方式显露了什么”等问题。
看看中国今天的交通,你也许根本想象不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的交通还发生过颠覆性的改变——不许开私家车,即使是搭乘人力车也要亲自去蹬车。**还改变了交通信号灯的意义:红灯意味着“行”,绿灯意味着“停”。
书中还提出了一些存在于道路上的新理论:不管是在非洲的农村,还是在美国的城市,全世界人每天去往目的地所花费的时间都大致等于1.1小时;在任何的出行中,30分钟的行程之后,人们对旅行的满意度便开始下降。要保证行人的安全,一个减速标志牌其实没多大用处,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路边放置一幅裸女画像。
所以,别再为了堵车而焦虑不安、伤透脑筋了,其实全世界都在堵车。比起印度每年在路上有10万人丧生——全球每10个在路上丧生的人中就有一个是印度人,堵车、限行已经算幸运的了。至于为什么堵车的时候总觉得旁边的车道更快?——人们总是更关注超过自己的车辆,而不是被自己超过的车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