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查看: 15512|回复: 0

"徐玉玉案"引发全国媒体关注 信息安全缘何失守?

发表于 2016-8-25 15: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风尚 于 2016-8-25 16:15 编辑

来源:新华网/沂蒙晚报


徐玉玉案引发央视新闻、人民网等全国媒体关注。
  22日,山东省临沂市女学生徐玉玉因接诈骗电话被骗光9900元学费,继而郁结于心导致心脏骤停离世的新闻,经本报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公安部刑侦局、@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等部门官方微博以及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新闻、北京青年报、环球时报、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凤凰卫视等众多媒体纷纷转发关注。
  数以百万计的网友展开讨论,既为花季女孩离世扼腕叹息,又对诈骗者的罪行愤恨谴责。更有网友直指诈骗频发的源头是个人信息安全的失守。
  ◎网友观点
  单纯无罪,骗子可耻
  网友的讨论里,不少人认为徐玉玉之所以被骗,除了涉世不深,心理承受能力差外,也与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的缺失有关。然而很多网友也表示,一个刚刚走出校园的高中生能有多少社会阅历,罪恶的源头在骗子,不在这个可怜的孩子身上:“竟然还有人吐槽受害者心理素质,每个人生活环境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也不一样,遇见问题的排解方式更不同。”
  很多网友理性发声:“之所以徐玉玉轻信骗局,也是因为在上当之前真的给她打过救助电话,所以才导致了徐玉玉戒心松懈,如果是别的孩子很有可能也会相信骗子。”
  部分网友的观点认为,徐玉玉是一个刚年满18岁的孩子,单纯无罪,不应该过度指责。
  诈骗频发是信息安全的失守
  网友们对此案最为关注的就是徐玉玉的个人信息是如何被骗子知道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扒光的时代。”网友感慨。很多网友表示自己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诈骗,“信息泄露太容易了,比如咱们临沂,这边刚报完名参加事业编或公务员考试,亦或是教师编考试、职称英语、计算机考试,第二天就有辅导班打电话了。”
  也有人质问部门的失职:“电话卡实名登记,不就是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吗?我认为,应该反思的是自上而下政策的制定,政策真正落实和贯彻,应不折不扣,原原本本。”“手机实名,还有网络电话呀,还有改号软件呀!源头在通信公司,这样的非法网络电话,怎么就能打到正规网络的电话号码里,屏蔽不是技术性的难题吧。”
  网友对于个人信息如何泄露的问题关注度最高,有人呼吁尽快出台个人信息安全立法:“什么信息泄露,现在个人信息一点保密性都没有,不知道被卖了多少次,希望为个人信息保密立法。”
  ◎律师观点
  这只是一起典型的诈骗 “徐玉玉案”元凶只能以诈骗罪论处
  在众多网友评论中,对行骗者声讨不绝于耳,甚至有网友提出,“抓到这个骗子应该判他死刑,至少也得判个无期”。对于网友们的“强烈期盼”,沂蒙晚报律师团主要组成单位、山东颐平律师事务所主任彭海律师表示,“网友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从法律的角度看,这就是一次典型的诈骗。”
  彭律师告诉记者,在这起事件当中,诈骗分子利用电信诈骗手段,以助学金为借口,致使准大学生徐玉玉上当受骗,并最终导致其郁结而亡,“虽说这仅仅是一起诈骗行为,但其导致的后果十分恶劣,从法律角度来看,属于加重后果,如果诈骗分子能够被最终抓获,在量刑上会加重一格。”
  彭律师说,如果公安机关在案件的侦破过程中能够抓获这个作案团伙,并审理出其它案件,届时可数罪并罚,一同论处。
  ◎媒体评论 谁害死了徐玉玉?
  “徐玉玉案件”,骗子谋财导致害命,当然可恨。同样可恨的是泄露信息的人。
  为个案公平,骗子应该得到法律惩罚。公众的愤怒或许有助于破案进程的加快。但为防止更多悲剧发生,必须从全局出发,从制度入手,把公民的个人信息真正保护起来。
  个人信息的大面积、高精度泄露,是骗子的“最佳助攻”。以徐玉玉为例,她家庭贫困,被骗前曾接到过教育部门发放助学金的通知。而骗子正是以发放助学金为幌子,成功取得信任。是谁出卖了徐玉玉的信息?还有多少受害者已成为骗子的潜在猎物?
  类似的信息泄露故事太多,甚至已构成人们的日常生活。非法买卖的个人信息早已是不少行业生存的基石。千疮百孔,这正是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
  买房之后,全城装修公司的业务员都有了业主电话;产妇分娩后,推销奶粉、剃满月头、拍宝宝照的骚扰电话接踵而至;更有人反映,交通事故报警后,各家4S店的电话比警车来得还快。个人信息的长期“裸奔”,该有个终结的时刻了。
  加强惩罚力度是必需的。2015年11月《刑法修正案(九)》颁布实施后,泄露公民个人信息已入刑。但从实际看,法不责众似乎仍是常态。“徒法不足以自行”,要收紧个人信息保护之网,就要让买卖个人信息的人普遍付出代价。据《东方早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