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这样一对十分幸运的兄弟,他们出生在能使自己过上锦衣玉食生活的富庶家庭。按道理来说,就算他们不学无术,只靠着上代人打拼出来的事业过活,家里的钱财也能够保证他们这一生过得比一般普通人都好。
但这两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与“养尊处优”这个词汇沾不上一点关系,哪怕他们想买一款手表,也需要通过给家人“打工”的方式来赚取。等这两个小家伙长到8、9岁的时候,父亲就让这两个小孩和公司的股东坐在一起参加董事会,但父亲并不是让他们来玩儿的,他们不只是旁听,更重要的是要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要向父亲学习赚钱和以诚信取胜的学问。在父亲的培养下,这两个孩子并没有像很多富二代那样早早进入家族公司继承家业,他们凭着自己的努力,双双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求学。毕业之后,这两个有着深厚理论基础的年轻人想进入父亲的公司大显身手,但他们的父亲却不假思索地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进入我的公司,不能靠人情,得凭实力。你们还是自己先去打江山吧,让实践来检测一下你们是否合格到我的公司来任职。”父亲的冷血和铁面无私使他们放弃原先的打算另谋它途。他们远赴加拿大,一个投身地产业,一个投资银行,他们终于把自己的事业发展得有声有色,成了父亲一直期盼他们成为的卓越之人。这对兄弟就是李泽钜和李泽楷,他们那位有些冷酷的父亲,就是香港巨富李嘉诚。
还有这样一位父亲,他是政界风生水起的人物,但他的儿子们,却没有因为他沾上一点光。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他就教育他们要自食其力,凭自己的本事吃饭。大儿子詹姆士在20岁的时候去欧洲旅行,回国之前,他费尽力气才购得一匹自己垂涎了很久的好马,为了这匹马,他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包括回家的路费。最后,走投无路的詹姆士只好打破父亲严格实施多年的禁令,打电话向父亲求助。在电话中,他详细陈述了这匹马的品种如何优良、自己对这匹马的渴望以及回家的急迫之情,他非常希望父亲能支援自己实现愿望。听完儿子的陈述之后,这位父亲只是冷冰冰地说道:“既然你这么喜欢那匹马,你们就一起游泳回来吧!”詹姆士没办法,最后只好将那匹马卖掉作为回家的路费。
这位苛刻的父亲就是罗斯福,他的教育名言是:在儿子面前,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
这两个故事中的两位父亲,一位是身价过亿的巨富,一位是权倾一时的美国总统,无论是所处年代还是所涉及的行业,这二人都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他们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那就是都以一种近乎于残酷放手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孩子的成长,他们像是害怕孩子给自己增添多余的负担一样,将孩子对自己的所有依靠全部撇清,让他们独立自强,不论成败,都要让孩子对他们自己负责。
这种冷酷的教育方式与目前社会上很多父母的做法大相径庭。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无法板起面孔去拒绝那个视为心头肉的小家伙提出来的任何要求,甚至在他提要求之前,很多父母就已经主动为他包揽了一切——白天接送上学、晚上灯下陪读,就连睡觉,也要坐在一旁讲着故事看着他们睡去。如此长大成人的孩子,往往就像是温室中的花朵一样,因为早已习惯了温室中的暖和,而不敢也不愿去接触外界有些刺骨的寒风;因为习惯了有人按时按点给自己浇水施肥,而不知道如何张开怀抱从大自然的雨露和阳光中去汲取营养;因为习惯于有人陪伴身边,而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孤独……很多父母肯定非常委屈,“我并不是故意要这么做的,我疼爱我的孩子,我只是想让他们好……”
但这样的做法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很多深陷其中的父母也有疑虑,但因为生命中无法承受之疼爱,很多父母就只能继续怀着矛盾的心情费尽心机前前后后地替孩子忙碌着。可我要问,难道李嘉诚和罗斯福就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难道他们这种不管不顾的教育方式就真的是比较简单的吗?其实不然,李嘉诚只有两个儿子,而这两个儿子,则是他万贯家业的继承者。罗斯福对自己的儿子虽然很严厉,但他从儿子们出生起,就希望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为能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卓越之人,对儿子寄予着厚望。你能说他们不疼爱自己的儿子吗?答案肯定是不言自明!他们这种大撒手式的教育方式真的能省去很多麻烦吗?我看未必,对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看着自己的孩子受苦,心里肯定是非常难受的,甚至恨不得受苦的是自己,也不想让孩子受一点点苦。当富爸爸李嘉诚看到自己的儿子为了赚取零用钱给饭店当杂工、在烈日之下背着厚重的大皮袋在高尔夫球场上奔来跑去地给别人当球童、站在宾馆门口给人家当侍应生的时候,他内心的感受我们可想而知。除了要忍受诸如此类的感情上的痛苦之外,他还要费尽心机地为孩子的成长设置诸多障碍,同时也要时时关注孩子因为受到坏思想的侵染而在人格和价值观上发生扭曲。如此说来,与面面俱到的教养方式相比起来,这种冷酷教育法未必更加轻松。从某种角度上说,这种教养方式比面面俱到更为艰难,对父母的要求也更高。但毋庸置疑的是,用这种方式教养出来的孩子思想更为独立、能力更为优秀、品格也更为坚强,因而也更容易成为卓越之人。
清代的郑板桥的教子信条对这种教养方式进行了高度概括,他说:“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为了让孩子们都能成为父母们所期望的英雄,请你们把紧抱孩子的手放开些,再放开些。对孩子来说,放手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4.培养孩子独立性法则
独立性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它需要长时间的教养与培训。父母们也不需要把培训过程想象得过于艰深,很多时候,这种训练就隐藏在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举动里。下面,就为父母列出几条孩子独立性的日常培养法则。
法则一:珍视孩子的独立要求
心理学家指出,儿童最早出现的“自尊”,与肯定和赞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儿童的某些活动受到大人的支持和肯定时,他们就会表现出高兴或者是得意的情绪,这就是最初萌发的“自尊”。在这种“自尊”的驱动下,孩子便很乐意且坚定地将目前正在从事的事情进行下去。因此,当儿童提出独立的要求并试图进行此方面的尝试时,父母一定要珍视这种倾向,并且给予孩子最热烈的支持和鼓励,这样,孩子的独立性会有很大程度的发展。
法则二:对孩子予以绝对的尊重
成人之间的交往,大多数情况下是客客气气的,但当交流对象变为孩子之后,很多父母都忍不住拿出父母的威严:让孩子做事的时候不是商量而是命令;逼孩子吃他们不喜欢吃的食物的时候不是讲道理而是恐吓;而如果孩子犯了什么错误时,“不争气”“笨蛋”“小兔崽子”之类的话语更是很容易地就出现在父母口中。这样的做法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而且也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感觉:我是父母的附属品。这样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如果父母能将尊重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指标放在家庭教育之中,充分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就会变得十分和善、举止大方有礼貌,也会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
法则三:多给孩子一些独处的空间
让孩子能够脱离对别人的依靠独立生活和思考的前提,就是孩子能够独处并且习惯于这种独处。父母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前提,就是先帮孩子树立独立的意识。比如,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就要让孩子习惯于在自己的房间里独自睡觉;当孩子摔倒之后将求助的目光投向父母之时,父母可以假装没有看到,孩子就会不哭不闹地独自爬起来继续玩耍;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孩子独自进行一些游戏……
法则四:允许孩子循着自己的节奏
1岁左右,孩子的独立意识就开始萌发,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很希望能独自进行某种活动,同时也很愿意加入到父母的活动中去。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2岁的孩子执拗地揪着鞋子非要自己穿,3岁的宝宝伸着两只沾满面粉的手口口声声地说要帮妈妈一起“做饭”,4岁的孩子扯着桌布要求让他来铺……
这些时候,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很多父母都会欣然地让孩子自己进行尝试,但当孩子慢悠悠甚至是有些毛手毛脚地在父母的注视下进行尝试时,很多父母往往都会因为不耐烦而在孩子行动中途按下“暂停键”,然后迅速接过孩子刚刚做了一半的事情,很麻利地将其完成。
但明智的父母会怀着极大的耐心等待孩子完成。如果父母能在孩子进行实践的时候从旁予以指导,对孩子智力的发展和生活阅历的积累,无疑具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
法则五:慢动作教子
这条法则是直接作用到行动之上的。在法则四中,我们已经陈述过孩子做事是比成人慢一些的,因此,父母教孩子进行实践之时,也一定要将速度放慢,帮孩子将行动的各个动作一步步分解之后,再在语言的配合下指导孩子进行实践。比如说教孩子自己吃饭的时候,父母可以根据儿童的智力发育情况帮他们将整个过程分为几个步骤:拿起筷子、夹起碗里的饭菜、送到嘴里等。对于更小一点的孩子来说,使用筷子对他们来说可能也是个难题,父母就可以继续把筷子的使用方法分成几个步骤:指导孩子如何拿筷子、如何运动、如何夹取盘里的食物等。在一般人看来,这样的步骤似乎有些烦琐甚至稍显夸张,但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自己的专著中反复强调:针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动作一定要慢,要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