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查看: 24759|回复: 0

“北大丑闻”背后我们应该反思什么?

发表于 2012-9-15 21: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抄袭门”、“校车案”等学校丑闻不断,而北京大学作为学府标杆也未能幸免于难。层出不穷的负面新闻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围攻,更让广大的家长群体瞠目结舌、坐立不安。

幸而日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中单独将“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独立成段,其用意不可谓不深,“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对教师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引来无数家长的掌声…

《意见》充分反映了国务院加强教育队伍建设、肃清教师败类的决心,从侧面表明了政府对学校恶性事件绝不姑息养奸的态度。然而,制度的规范更多的只是敲山震虎、慰藉人心,在中国民主法制的道路上,缺少的是强而有力的监督,崎岖的是畅通有效的诉求渠道,并最终导致民众的呼声栽倒在了人为障碍的半途中。凭心而论,近些年我国的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但却收效甚微,层出不穷的各类丑闻变着花样纷至沓来,一旦东窗事发,不想却牵连出一大把“蛛丝马迹”,说到底,便是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变了味、走了样,甚至被忽悠了。因此,在我们为一票否决制叫好的同时,更应对“叫座”有一番深入思考。

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关键在于“有法必依”、警钟长鸣。严格落实校长责任制,对查而不究、推诿卸责、打马虎眼的行为实行层层追责,杜绝“雷声大雨点小”现象;建立多渠道反馈机制,发挥社会监督作用,避免“校长信箱”空置、领导电话“保密”等现象。

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需要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巡查与走访。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摆脱只看升学成绩的单一考核模式,量化学校“师德”教育考核要素,多实地考察、关注社会舆论评价,杜绝“平均主义”,使教师德育水平成为学校评优评奖的重要指标。

君子先学做人,后学做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资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从这种意义上说,师德建设比学术建设更为重要。在《意见》实施之后,学校丑闻能否有所降温,让我们拭目以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