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查看: 32204|回复: 4

[纪实新闻] (老济南)剪子巷.大板桥街.小板桥街

 
发表于 2017-11-17 14: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40930f05ytc2cz2edlaxm.jpg


  旧时济南有不少带有行业色彩的老街古巷,诸如剪子巷、篦子巷、花店街、筐市街、馆驿街、铜元局街、估衣市街、菜市场街、碧梧街、霞侣市、制锦市,等等,而其中最能代表老济南行业特色的街巷之一当数剪子巷了。  剪子巷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它位于西门外路南,北起自估衣市街,南止于花墙子街,街巷东西两侧分别与盛唐巷、五路狮子口以及大、小板桥街相连。街长214米,宽约4-7米。由于巷子北段大多为经营剪刀、车马配件的铁器店,其中尤以制作剪子闻名,老济南们故而给它起了一个带有浓重行业特色的名字——剪子巷。
  剪子巷的形成和兴起,记录着古代济南因修建水利工程促进城市发展的历史。古时的济南城由于地质构造和诸多地理因素而变得南高北低,中间低洼,存有大量涌泉、湖泊。远在明末清初,“剪子巷”一带的广大区域是一片沼泽或是养鱼种藕的藕池地,只有寥寥可数的三两椽茅舍。后来,藕池被逐渐废弃,填成平地,陆续出现民居、店铺,形成街道。
 
140931ran2zwhku7zfadfw.jpg
 据有关文献记载,“剪子巷”是借济南名胜趵突泉和西关码头之地利而兴起的。北宋熙宁年间,济南太守曾巩在大明湖北岸修筑汇波桥,疏通城区积水。到了宋金之交的金熙宗天会三年(1137),济南又开凿小清河,将流人济南北部湖泊地带的泉水引入渤海,城区由南向北逐渐涸为平陆。那时趵突泉和大明湖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旅游胜地。自元代以来,运河漕运大兴,济南既有运河流经,又有以盐运为主的大、小清河,除泺口码头外,西关一带也已成为盐粮货运码头。明朝始以济南为省会,大规模建城与兴修水利工程并举。洪武四年(1371),济南重建城墙,在原来土城墙内外以砖石建成“高三丈二尺、阔五丈、周围十二里四十八丈”的砖石城墙,东西南北各有城门,同时挖掘了“阔五十丈、深三丈”的护城河。此时的济南已经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商业城市,铁业、盐运和丝织业尤为兴盛。明显宗成化七年(1471),经过疏浚的大清河与会通河(今大运河)相连接,更是极大地促进了济南城市和经济的发展。到明代中叶,济南西关作为城门外最繁华的地方,船舶货运来往、作坊云集、商铺林立,也出现了以铁具作坊集中、尤以制剪子闻名而著称的“剪子巷”,因制梳子而闻名的“篦子巷”等独具特色的商业街。  清康熙、乾隆年间,“剪子巷”一带已经是济南最繁华的手工业、商贸区了。“剪子巷”成于明中叶,繁荣于清康熙、乾隆时期。而到了清末,这一带已是真正的繁华之地了。清光绪年间,随着济南府经济地位的提高,山西交河、北京东郊以及本省章丘的铁匠们纷纷涌入济南,狭长的剪子巷内铁匠铺多时达几十家,其产品主要是剪、刀、锅、铲、勺及锄、镰、锨、镢等小农具。巷子两旁多为铁器店,店铺多为二层楼房,前店后坊,或上宅下店,生意十分红火,满巷子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街巷中终日顾客盈门,剪子巷的名称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叫响了。此时的剪子巷同其周边的柴家巷、郝家巷、冉家巷、西券门巷等被誉称为西关“八大巷”。“大板桥”和“小板桥老照片”  在老济南人的记忆中,剪子巷最值得回味的不只是这些老店铺,还有那极具江南水乡韵趣的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这两条水巷构成了老济南的独特风貌。 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的西头各有一座石桥,又因桥的结构均为用大石板块铺成,故而被称为“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
  大板桥是青石板铺成的单孔小拱桥,半人高的桥栏杆的抱鼓石上有精细的雕刻。为了便于附近居民下河洗衣、洗菜,昔时在桥边还铺有通往水面的台阶。据古桥附近至今仍存的那块已残缺的清同治四年(1865)《重修广会桥碑记》碑碑文记载:桥的初创年代不详,明弘治年间曾予以重修。此后“桥为水所冲激,倾圮者大半。且地当街途,车辙马迹,面已多损。”经同治年间的再一次重修,才又“焕然一新”。
 
140931ig2tynkd6teo6tka.jpg
 大板桥又称广会桥。据老友张世镕先生考证,广会桥名称的由来和从前济南城市西南部的发展状况有着很大的关系。济南旧城的西南城门叫坤顺门,通往城外的桥叫坤顺门桥,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在清末还没有开通坤顺门,落成坤顺门桥之前,人们从城内要想去趵突泉,必须出西门,沿途经广会桥;由城西南经趵突泉至西门进城,广会桥也是交通要冲。由于它广会四方往来的游人客商,从而也就有了“广会”之名。尽管如此,“广会桥”这个名字早已被老济南们所淡忘。在他们的印象和话语中只有“大板桥”记忆犹新。
  站在大板桥头顺河道向北望,百米外又出现了一座与水面平行的小石桥,这便是与大板桥遥相呼应的小板桥。小板桥原名众会桥,“众会”和“广会”的含义相去不远。除了小板桥,在这条小水巷上还有两座小桥,一是小板桥东的石板桥,一是小板桥东南的石板桥。这里水巷、民居、小桥,融为一体,其情景恰如明代济南诗人王象春《齐音》中那首题名为《北溪》的七言绝句所描绘的:“一曲溪流一板桥,浣衣石面汲泉瓢。家家屋后停织女,树底横舟手自摇。”  2006年,趵突泉公园在公园的西北部新辟建了名为“泺苑”的茶文化一条街。这条文化街南起大板桥(广会桥),中经小板桥,北至西门大桥。在这条茶文化一条街中,靠近大板桥的地方新建了一处具有悠久历史的景点,它就是见证数千年前齐、鲁两国关系历史的“泺上台”。初次听到这个景名,无论是饱经风霜的老济南,还是初来乍到的外乡人,定然会惊诧:此处缘何称为“泺上台”呢?
  说起“泺上台”来,它使我们不由地联想到那极其遥远的春秋时代。据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编纂的《左传》记载,鲁桓公十八年(前694)春,“(鲁桓)公会齐侯(襄公)于泺,遂及文姜如齐。”意思是说,鲁桓公在“泺”这个地方与他的妻舅、当时的齐国国君齐襄公相见,然后和文姜(齐襄公之妻)一起前往齐国的都城。齐、鲁国君相会,这在当时是两国间交往的一件大事,于是“遂筑会盟台于泺”,取名为“泺上台”。嗣后,此处也就成了济南历史上最为悠久的遗迹之一,具有了特殊的纪念意义。  然而,这一历史陈迹究竟在今日济南的何处呢?自清朝康乾以来,世人就有不同的说法。清代乾隆济南著名诗人任弘远有一首题名为《泺上台》的诗吟道:“草满荒台泺上寒,当年齐鲁旧盟坛。如云如水同归处,百尺横梁不忍看。”诗后注云:“在邑西北泺口,春秋公会齐侯于泺即此,遗址尚存。”
  然而,任弘远在这里并没有注明这个布满野草的“荒台”在何处,而且据专家考证,远在春秋时也没有“泺口”这个称谓。
 
140932k17jnnntlnbtjl82.jpg
 另一种通行的说法是:泺上台在趵突泉北大板桥处。此说源于清同治四年(1865)《重修广会桥碑记》,该碑原矗立在广会桥边。广会桥即大板桥。据已故济南诗文大家严薇青教授著文回忆说,在广汇桥侧原有一座不大的石台,这座石台在趵突泉西北、古泺水之源上,因而被老济南们认定为这就是春秋时候的“泺上台”了。其实,这个建在水中的三角形的石台,是古人为了分杀趵突泉水北流的水势而修的,与“泺上台”毫无关联。不过,尽管如此,无论根据当时建台的环境和台的形式,还是从有关资料上分析,济南有关专家认定“泺上台”当应在“泺源堂”三大殿与大板桥之间,这次趵突泉公园管理处将重建的泺上台建在大板古桥附近的地方是有所依据的。
  如今,剪子巷的繁华也早已走进老济南的回忆之中,这条古老的街巷,至今已很难寻见它们的旧时风貌了。


评分记录魅力 收起 理由
鲁A网_1朶气质花 + 2 写的不错!
总评分: 魅力 +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17 16: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17 16: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总有走街串巷修剪子的手艺人,那个吆喝声我现在还记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17 18: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parasite 发表于 2017-11-17 16:52
小时候总有走街串巷修剪子的手艺人,那个吆喝声我现在还记得

现在很少听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18 20: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哎,逐渐消失的济南老韵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