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刺客 于 2012-6-13 18:02 编辑
其实早就想为父亲写点什么作为纪念和献礼,小时候每当读到朱自清的父亲时,心里油然升起一种对父亲的崇敬之情。我没有朱自清的文笔才情,也写不出名篇妙文,但我有同样有伟大的父亲,也并不缺乏对父亲的理解与敬仰。
感觉父亲那辈人的经历实在够丰富,他像中国哪个年代的6亿人民一样迎来了共和国的国诞生,历经抗美援朝、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革、三十年改革开放。作为一个农民,他不懂得政治和抓住什么机遇,只是被潮流裹挟着顺应和感受这个时代的变迁。少年时代我比较崇拜的人物是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和鲁迅等这些伟人、主将,然而他们实在太伟大、太遥远了,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深、学得了的“伟人”就是父亲了——他就是我幼小心灵的伟大楷模。
在记忆中没见父亲累倒过或生病过,每天像上足发条的机器一直不停的运转着。父亲生出生在沂蒙山区的小山村,从小没上过一天学却有很强的心算能力,就是平时市集小卖买的斤两价格的换算,你这边一称完斤两他就能报出钱数来。我也不知他是怎么练习和总结出来的,反正我没遗传这项技能。父亲不识字却能将木材和房屋的立方平方算的很精确到位,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泥瓦匠。
有一年,父亲外出做工,一个月10元钱的工钱(当时最大的单张人民币了),回来时盘算着为村里的老人们捎点东西表达一下乡情,就决定到供销社去买点茶叶带回村,那时候一斤茶叶也就两元钱。由于穿的很破旧,售货员瞧不起也不搭理他,父亲脑子转的很快,立马掏出10元前往桌之上一放说:“来5斤茶叶”。这时候那售货员眼睛睁开了,立马从椅子上站起来笑着走过来。当他转身去称茶叶时父亲说了:“5斤茶叶分成50份每个小包一两茶叶包好,我们农村人泡茶怕下多了下少了,所以一次泡一包正好”。那售货员当时就傻了。她得称一上午才能分出50份来呀,关键是每包不能称少了,这样下来50包茶叶称完她肯定就会损失几两茶叶的,没法给领导交代。她立马没了刚才的傲气,给父亲赔礼道歉说不该看不起农民。父亲这时候也不好意思了,就称了一斤茶叶走了。这事后来在我们当地被传为佳话。
最让我佩服的是父亲对老人的孝敬,百善孝为先。父亲在家乡的孝顺是出名的,四邻八乡的年龄大一点的没有一个不夸他的。父亲在这方面为我做出了表率。我很小时我的老爷爷就是曾祖父就瘫痪在床,爷爷那时在护林队看山场放羊没有时间照顾老人,年轻的父亲就是照顾老爷爷的专职护理,每天的吃喝拉散都是父亲料理。老祖宗瘫痪5年期间父亲从没让他饿过一顿,更没有出现过大小便照顾不及时弄脏过被褥,这太难得了。现在的人你是想象不到当年一个年轻人是如何耐住寂寞和瘫痪病人的絮叨而五年如一日的精心照料一个老人的,白天让他干干净净的衣食无忧的生活,晚上陪在老人身旁睡觉随时照应他的需求。再后来爷爷也是因为癌症去世的,在生病期间父亲花光所有积蓄四处借钱为老人治病,不管是什么药只要治病,不管多少钱父亲从来没犹豫过。直到两位老人相继离世,我从父亲身上看到的只有孝顺和尊敬。
自己知道没有父亲那结实的身板,承担不了那繁重的体力劳动,所以从小就想走出大山。经过几年的打拼在外面也成家养口了。也想把父亲接出来过一下城里人的生活,可他舍不得那一亩三分地,离不开那难舍的故土情。每天还是算着24节气的老黄历种着那几亩薄地。父亲现在也显得苍老了,背也有点驼了,胡须和头发都夹杂着白须发了。岁月不等人,行孝不等人,为了继续延续我们优良的传统和美德继续孝敬老人,我时常要带上孩子常回家看看,经常两地之间跑跑让老人经常享受享受天伦之乐,也算父德有继,家风长存了。
祝愿天下的父母亲健康长寿 生活幸福 谢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