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楼主: 有你已足够

被丑化了的河南人

爱车 : POLO

发表于 2013-1-22 23: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由金钱交易而导致的假球在越来越注重金钱的时代,其背后的道德问题却被人们遗忘了。社会上变革中的价值观和人性也造就了诸多国人在对待同样问题上的双重判断标准。与富裕和金钱还有相当距离的河南人自然要背负起沉重的道德包袱,成为不少人在整理遗失得越来越少的道德观时首要的对应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爱车 : POLO

发表于 2013-1-22 23: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有些人昧着良心造假,坑害别人的确遭人唾弃,但那么多人把个别的、在其他省份过去和现在都存在的造假的“专利”交给河南一个省的人去承担,这公平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爱车 : POLO

发表于 2013-1-22 23: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火车在途经河南时发出的声响是:骗死你、骗死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爱车 : POLO

发表于 2013-1-22 23: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部陈佩斯主演的喜剧电影,内容大概是男主角要继承亲戚的遗产,根据这位亲戚的遗嘱,男主角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必须有一个子女,但此时的他还没结婚,情急之下,他想收养一个孩子,于是就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愿意将孩子给他收养的汉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爱车 : POLO

发表于 2013-1-22 23: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银幕上这个汉子一身农民的打扮,把男主角带到了郊外一个饲养场,在一个低矮的铁笼子里,向他展示了一群蓬头垢面的小孩。当他得知这个汉子是个人贩子时,他愤怒地举报了他。引人注意的是:这个人贩子讲的是一口标准的河南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爱车 : POLO

发表于 2013-1-22 23: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样愤怒的还有电影院内的观众,他们痛恨这个丧尽天良的人贩子,因为在当代的中国,孩子是最值得同情与付出爱心的对象,而如此残忍地对待儿童自然也使历史上十恶不赦的首恶由“无君无父”变迁为“贩卖儿童”。电影导演有意无意。或多或少的诱导使观众将宣泄的对象转移到了整个河南人身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爱车 : POLO

发表于 2013-1-22 23: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正是由于种种此类不健康的舆论影响,河南人额头上的“贩卖人口”的标签终于像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上的咒谒一般牢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爱车 : POLO

发表于 2013-1-22 23: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拐”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行当。远的有欧洲人往美洲贩卖黑奴,近代有成千上万的中国“海国”被送到旧金山修铁路、挖金矿。这一丑恶的现象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早已成为流风余响,但在现时的中国许多地方还是时有耳闻,只不过“拐”的对象变成了妇女和儿童。也许是河南的历史太久远,这一江湖中下三赖的做法在这里出了一些,最有影响的事件据说是80年代曾有一名外省女大学生在郑州火车站被人拐卖到了山东。在正逐渐步人文明社会的中国,这类事情最遭人愤恨是很自然的,但利用电影来丑化河南人的形象不能不说是新时期电影工作者的一大发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爱车 : POLO

发表于 2013-1-22 23: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原地区历遭天灾人祸,特别是在战乱和饥道之时人命的确就不值钱了,“卖儿卖女”、“易子而食”的典故在历史中常有记载,孩子时常不知不觉间就成为了商品,这也许就是有了“人口贩子”这一“职业”的历史背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爱车 : POLO

发表于 2013-1-22 23: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小的时候,河南老家附近总会发现一些操着南方口音的女子在某某家定居下来,成为家庭主妇,有坊间好事者便会向人们发布说:某某从四川买了个媳妇。那时专门从事“卖媳妇”行当的大抵有两种:一者为十恶不赦的“拐卖”;一者为人口掮客,专门为娶不起媳妇的男人或贫困山区想找个好人家的女子解决婚姻问题。到豫西南的四川女子多,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活在那里的山区终年辛苦劳作但收获甚少,不少女人愿意到平原生活,富裕不求,温饱倒是容易多了。这两者的出现其实都打着深深的贫困的印记,因为贫困的生活和贫困的精神是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